晨光新材(605399.SH)的一纸业绩预告,如同一盆冷水,将其股价从暴涨的炽热中瞬间拉回现实。这家近期备受资本追捧的 “硅烷新贵”,在 2025 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成绩单: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 350 万至 510 万元,同比暴跌 108.35% 至 112.16%;扣非净利润更是惨不忍睹,亏损 2900 万至 3900 万,同比断崖式下滑 228.87% 至 273.31%,创下上市以来的最差纪录。而就在发布公告的当天,其股价却一度创出今年新高的 18.44 元 / 股,还连续三天封死涨停板,这般诡异的市场表现,着实令人捉摸不透。
晨光新材将亏损原因归咎于产品单价下降以及子公司建设费用的增加。但深入拆解公司过往的财务数据,再结合当下的行业现状,就会发现,一场由产能过剩引发的行业寒冬,正无情地将这家功能性硅烷企业推向上市以来最黑暗的深渊。
晨光新材构建了丰富的产品矩阵,从功能性硅烷基础原料,到中间体,再到成品,一应俱全。具体细分,主要产品依据不同官能团,涵盖了氨基硅烷、环氧基硅烷、氯丙基硅烷、含硫硅烷等多个类别。其下游应用领域极为广泛,涉及汽车、风电、光伏、轮胎、建筑等诸多行业,客户更是遍布胶黏剂、轮胎、橡胶、涂料、新能源及复合材料等领域。功能性硅烷因其对无机和有机物独特的亲和作用,已然成为太阳能光伏面板、涂料、胶粘剂和复合材料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特别是在复合材料中,它更是提升材料物理性能的关键要素。
然而,近年来随着新材料领域的持续升温,众多国内主要的有机硅生产企业纷纷涉足有机硅下游深加工产品 —— 功能性硅烷。这一扎堆涌入,使得行业竞争格局瞬间变得异常激烈,整体产能更是呈现出井喷式的大幅增长。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功能性硅烷行业市场竞争现状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功能性硅烷产能已攀升至 70.25 万吨,相较于 2023 年增加了 1.89 万吨;产量也达到了 40.14 万吨,较 2023 年增长 2.82 万吨,然而,产能利用率却不足 60%,大量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在供给疯狂扩张的同时,需求端却显得极为疲软,“跟不上” 供给的脚步。2024 年我国功能性硅烷的需求量仅为 27.25 万吨,仅仅达到供给量的三分之二。步入 2025 年,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压力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沉重。智研咨询预计,今年我国功能性硅烷产能将进一步飙升至 75 万吨,产量达 44 万吨,而需求仅为 29.91 万吨,供需剪刀差将扩大至 45 万吨。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仅为 57.73 亿元,这一数字仅仅略高于目前晨光新材的市值,足见行业发展之艰难。
从本质上讲,功能性硅烷属于典型的周期品,其价格深受供需关系的左右。在当下产能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下,功能性硅烷的价格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路走低。2024 年,氨基硅烷产品的平均售价从 2023 年的 2.51 万元 / 吨急剧下滑至 2.03 万元 / 吨,下跌幅度高达 19.1%;环氧基硅烷产品价格也从 2023 年的 3.25 万元 / 吨降至 2.83 万元 / 吨,跌幅为 12.78%;含硫硅烷产品同样未能幸免,由 2023 年的 1.83 万元 / 吨下滑至 1.63 万元 / 吨,下跌幅度达 11.22%。
功能性硅烷素有 “工业味精” 或 “工业维生素” 的美誉,与硅橡胶、硅油及硅树脂并称为有机硅材料的四大门类,根据用途又可细分为硅烷偶联剂和硅烷交联剂。其中,硅烷偶联剂主要应用于异种基体间的弹性桥联、材料表面改性、非交联聚合物体系的交联固化等;硅烷交联剂则多用于室温硫化硅橡胶的交联固化、高分子材料交联固化、硅树脂合成和涂料改性以及防水防潮材料等领域。化工行业分析师李薇直言:“通用型硅烷交联剂技术门槛较低,这直接导致市场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打得异常惨烈。”
中金公司的研报也发出警示,由于头部企业合计规划新增产能超过 70 万吨,未来五年硅烷价格或许将持续在底部震荡徘徊。尽管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CR5(行业前五名市占率)从 2022 年的 38% 预计升至 2025 年的 51%,但龙头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选择扩产,这一行为非但没有缓解竞争,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价格厮杀的激烈程度。同行锦华新材便是一个典型例子,2024 年四季度其净利润同比下滑 31%,2025 年一季度再度下降 17%,这无疑是整个行业生存环境恶化的有力佐证。
价格的持续下滑,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对晨光新材的毛利率产生了最为直接且严重的冲击。公司毛利率从 2021 年的高点 42.56%,一路 “跌跌不休”,到 2024 年已坍缩至 14.84%。进入 2025 年,晨光新材的经营状况不但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愈发糟糕。一季度毛利率仅为 13.18%,相较于 2021 年高点缩水了七成之多;净利润率更是首次转负,降至 - 2.04%,创下上市以来的最差纪录。尽管公司宣称 “销售数量有所增加”,但营收的下滑以及毛利率的崩塌,这两个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戳破了所谓增长的幻象。
在供需严重失衡的大环境下,晨光新材陷入了成本与售价的双重挤压困境之中。化工行业分析师李薇指出:“上游原材料金属硅价格波动极为剧烈,年波动幅度可达 ±30%。” 而不巧的是,其下游两大主力市场 —— 建筑建材(占硅烷需求 40%)和光伏封装,却同时遭遇寒冬。2024 年,房地产投资的持续下滑,极大地抑制了建筑用硅烷的需求;光伏组件产能的严重过剩,也拖累了封装材料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根本无法通过提价来转移成本压力,只能被迫降价以保住市场份额。
这种双重挤压在公司财报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24 年及 2025 年一季度,晨光新材的营业成本降幅分别为 0.06% 和 13.46%,远远小于营收降幅的 0.42% 和 15.09%,这清晰地显示出单位成本的刚性。再加上产品均价的持续下滑,公司的利润空间被彻底碾碎,经营压力空前巨大。
令人费解的是,在整个行业都深陷产能过剩泥潭,苦苦挣扎的时候,晨光新材却选择了逆势扩张。宁夏晨光的 “年产 30 万吨硅基及气凝胶新材料项目” 一期已进入试产阶段,二期仍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安徽晨光的 “年产 30 万吨功能性硅烷项目” 也在全面推进。这些大规模的项目建设,带来了巨额的资本开支。2024 年及 2025 年一季度,公司管理费用同比分别增长 13.25% 和 16.67%,这无疑是在公司本就脆弱的利润上 “雪上加霜”,直接侵蚀了大量利润。
与此同时,晨光新材的债务也在急剧增加,资产负债率从 2022 年的 10.36%,一路飙升至 2025 年一季度的 33.75%。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的现金流状况。2024 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仅为 4036 万元,同比大跌 80%,而到了今年一季度,更是净流出 1636 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在 2024 年达到 11.07 亿元,创出历史之最,2025 年第一季度也高达 4.55 亿元。注册会计师李磊直言:“晨光新材的主营业务造血能力正在急剧萎缩。” 为了维系运营,晨光新材不得不大量举债,2025 年一季度末,长期借款已达 4.46 亿元,较上年同期激增 69%。
激增的存货与萎靡的市价,犹如两颗随时可能引爆的 “定时炸弹”,构成了公司最危险的 “暗雷”。截至 2024 年底,公司存货余额高达 2.1 亿元,占流动资产的 13%。在硅烷价格持续下行的趋势下,2024 年度公司合并报表口径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共计 2160 万元,其中,因存货价格波动累计计提的跌价准备就高达 1944.23 万元,占减值总额的 90%。李磊分析称:“当产品售价逼近可变现净值时,存货跌价计提压力会急剧上升,而剩余库存仍面临着巨大的贬值风险。尤其是在建产能投产后,如果进一步加剧价格战,存货减值可能会吞噬更多的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晨光新材已将 “年产 21 万吨硅基新材料及 0.5 万吨钴基新材料项目” 延期至 2026 年底(原计划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间是 2024 年 12 月),这一举措从侧面印证了市场消化能力的严重不足。李薇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技术溢价显得不堪一击。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或许还能勉强支撑,而中小厂商要么选择减产止损,要么努力转型高端产品。” 但对于现金流紧张的晨光新材而言,高端领域所需的持续研发投入,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谈何容易。
面对持续扩大的供需缺口、高悬的存货减值风险以及紧绷的资金链,晨光新材究竟还能在这场行业寒冬中扛多久?这不仅是投资者们心中的疑问,更是整个行业关注的焦点。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晨光新材急需寻找破局之策,调整经营策略,优化产能布局,加强成本控制,提升产品附加值,或许才能在这场残酷的行业洗牌中求得一线生机,否则,等待它的可能将是更加艰难的处境。
编辑有话说:晨光新材当前面临的困境,是行业产能过剩大环境下的一个缩影。从其财务数据的恶化、逆势扩张带来的风险,到行业供需失衡、价格战等问题,都深刻反映出功能性硅烷行业的发展危机。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谨慎评估相关企业的投资价值;对于行业从业者,如何在困境中转型突围,是亟待思考的课题。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shuahuang.com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股市配资合法吗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